《归园田居》(其一)的“起承转合”

2018-07-17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暗含了中国古代诗文章法中“起承转合”的手法,也暗合了陶渊明一生的“起承转合”。

  一、“起承转合”理论之追问

  起承转合之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作为诗文写作章法结构方面的术语,简单来讲,“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

  关于它的起源发展,有学者(如蒋寅)考证认为“从现存文献看,作为诗学问题的起承转合之说,最早见于元人诗法,具体说就是杨载《诗法家数》与傅若金《诗法正论》” 。而有学者(黄强)进一步提出“起承转合结构说在唐代试律、律赋中萌芽,在宋代时文中形成,在明清八股文中得到强化” 的形成发展道路。以上有关有意识的起承转合理论大致可通,可进一步追问,这一理论在被认识提出之前又是怎样被实践的呢?黄强学者说道:“作为诗文的章法结构理论,起承转合四字组合出现的时间虽已到了宋元时期,但其在诗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早已彰现于先秦典籍之中” 。

  二、《归园田居》(其一)之“起承转合”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歌的滥觞和典范,享誉古今。笔者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所体悟到的那种圆整浑融的艺术境界与前面所说的起承转合理论有着十分的相似。在此,笔者试用此说对这首诗作一分析。

  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杨载在《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一段首列起承转合四字,并以“破题”、“颔联”、“颈联”、“结句”与之对应。“破题”即“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因事而作。因何事?且看其题“归园田居”。这一题的关键则落在“归”字之上,这首诗也因“归”起。义熙二年(406),陶渊明四十二岁,诗人从上京里移居田园居,决心躬耕自给。就在上一年(405)十一月,他以到武昌为死去的程家妹子哭丧为由辞官回家。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先后做过五次官――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任时间都很短,彭泽令上不过区区81天,然而前后却有十三年。此时,他毅然地选择了“归”,从官场归到心中的“园田”。在他看来,恶浊的官场中充满了虚伪斗争、尔虞我诈,它所带来的一切就像一张“尘网”,而自己却“误落”其中“三十年(实际是十三年,这是夸张说法,极言其久)”。陶渊明之所以以“尘网”比喻入官以后的十三年生活,这是跟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比照的的结果。入官之前的二十多年,他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看惯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过惯了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所以他性爱丘山,热爱自然,“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而他又好音乐、好读书,自然没有适应世俗官场的性格气质。这样看来,首句又是对次句的解释和前衍。

上一篇:归园田居的艺术特点下一篇:《归园田居·其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