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郭沫若先生——记与郭老的几次通信(3)

2018-07-20郭沫若

  “枯木朽株”这个词,最初见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比司马相如《谏猎疏》还早。

  “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准此,主席诗词中的“枯木朽株”不是恶意,可解为“老人病人都振作起来,一齐努力”。供参考。……

  回信的时间是六月十三日。

  我们急忙翻开打印稿,逐页细看。郭老为我们修改了几十处,既有关于词义的理解,也有错别字,甚至还有用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修改的字迹,有用毛笔写的,有用铅笔写的,还有用红蓝铅笔写的,说明不是成于一时,或许是多次斟酌过的吧?郭老给我们回信,而且是如此细致、认真,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更没有想到的是,回信竟然这样快,从我们寄出信,到我们收到回信,前后不过十一天。一本十多万字的稿子,郭老给我们从头改到尾,要用去他多少时间啊!而对于一个学习、研究毛主席诗词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得到郭老的指教更快乐的呢?人家都说郭老没有架子,对什么人都乐于帮助,这次,我们亲身感受到了。

  可惜的是这些资料今天都不在了。本来这些材料都在我手里保存,陈宏天借去看,夹在书稿堆中,搬家时连同旧书稿一并丢失了,幸而还有抄件。

  郭老的关怀,更激励我们努力把毛主席诗词注释搞好。我们又给郭老写了第二封信,一方面表达我们对他的感谢,另外又把我们理解不好的几个问题,再向他请教。这几个问题是:

  一、《浪淘沙·北戴河》中“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究竟有什么寓意,上下阙的联系怎样?

  二、《登庐山》中“桃花源里可耕田”一句,就是指的人民公社的发展吗?

  三、“答友人”中的“友人”,是实指还是虚指,所指大概是什么样的人?

上一篇:郭沫若《雷电颂》创作背景下一篇:诚信小故事:郭沫若与芭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