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全文仅369字,却字字珠玑,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尤其是文中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亦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登岳阳楼感悟《岳阳楼记》,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010zaixian.com/wenxue)。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前身传为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东吴名将鲁肃所建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改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扩建,始称南楼,乾元二年(759年)更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至是声名益大。后几经兴废,楼址在唐宋之际、明隆庆年间、清光绪年间曾先后三次后移,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所建。1949年后增修了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再次修缮。1984年对外开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
岳阳楼占地670亩,主楼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有“仙梅亭”,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今枯梅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时(1736-1795)书法家张照写就《岳阳楼记》木雕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各代石刻多处。2007年新建瞻岳门、仿古城墙、角楼、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南大门、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仙祠等景点。虽比滕王阁和黄鹤楼规模小,但它却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木质结构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