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5)

2018-07-16余秋雨

四、精心裁剪的史料和名人诗文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丰厚的文史底蕴,那一条条精心裁剪的史料,那一段段中外名人的诗文,支撑着文章的骨架,引导读者进入古今中外的历史画廊,帝王将相的文功武治,文人骚客的诗词文章,清朝流人的人生苦难,十万进士的科考历程,使读者开眼界,长见识,让沉寂在二十五史的人物故事、历史流变轻松地走进了普通读者的心灵,“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也有专家学者写科普性的历史文章,但用大散文的形式解读历史文化,余秋雨是第一人。

  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看似写承德避暑山庄,实质在探讨清王朝由康熙、乾隆盛世到清末蓑败的历史,引用的史料不光是明实录,清史稿,还有皇家档案,读到康熙叙说“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只,哨获之鹿已数百。”我感到震惊,有这样体魄和勇气的皇帝肯定会大有作为。余在叙说清初的文字狱中,不经意地引用了李顒、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一串文化人,使我对仕人由反抗异族入侵到皈依新王朝了新的认识。

  在《风雨天一阁》里,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也一步步走进天一阁,走进中国文化古籍的殿堂,余先生给我们上了中国的私家藏书的启蒙课,教材很丰富,有《天一阁藏书记》、有《范氐家谱》,有中国藏书史,有四库全书成书的经过,有黄宗羲在天一阁读书做学问的记载,一个天一阁,却记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程。

  《流放者的土地》是反映清末流人流放东北的悲惨历史的。作者在文章里就说明使用了谢国祯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的《东北流人史》、《研堂见闻杂记》。还有当初流放宁古塔的流人的文集,如方拱乾《宁古塔志》、吴振臣《宁古塔记略》、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柳边记略》、英和《龙沙物产咏》。所用史料之丰富令人折服。在文中作者还适时引入诗文,丁介的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说明当时读书人多被流放。

  戴梓的“同是冰天谪戌人,敝裘短褐益相亲。”使人感受到流放的读书人患难与共、渴望友情的心态。增加了文章的情感和力度。

  在《三峡》中,作者引用了余光中咏叹李白的诗,舒婷《神女峰》的诗,与三峡风光相互映衬,大放光彩。

  在《道士塔》中,他引用了一位青年诗人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诗,表达了当代中国人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愤怒和反思。

  余秋雨把散文当学术做,他有着与他同时代人少有的优势,他不无自豪地说,中学毕业时就熟读了屈原、庄子,能熟练地背诵几十篇范文,在文革中他因病在家乡一个山中图书馆浏览了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有了全面的研读。后来他又攻读了西方文化典籍,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他引用史料有两种方式,一般是化作自己的语言,娓娓道出;一种是直接引用原文,增加文章的信度和力度。

  不过余秋雨“掉书袋”的手法也引起专家学者的非议,不深刻不全面不准确,还时不时出现误差或纰漏,有人专门咬文嚼字,写专著批驳,余先生很不服气,用调侃的口气说,我是在喝茶,你却要与我讨论茶的分子式,不是一回事。我有些不同看法,余先生的茶不光是自己品味,是泡给读者喝的,那么读者有权利品说,你这茶正宗不正宗,或者说泡法对不对,余先生为什么不能改进一下,让读者喝到更淳正清香的好茶呢?

上一篇:余秋雨散文好词好句下一篇:余秋雨散文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