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秘密(4)

2018-07-17雨巷

  二

  《梅雨之夕》是1929年8月水沫书店出版的施蛰存小说集《上元灯及其他》中的作品,1932年2月再版的《上元灯》中抽去此篇,“当时我想,《梅雨之夕》这一篇,在《上元灯》中是与其他诸篇的气氛完全不同的”,而后,施蛰存将该小说与《在巴黎大戏院》、《魔道》等篇章共同编辑成集由新中国书局出版。《梅雨之夕》讲述了一个爱在梅雨时节打伞步行回家的公司职员的雨中偶遇:“我且行且看北四川路,觉得朦胧地颇有些诗意”,雨中匆忙乱窜乱避的人们与从容闲行的“我”形成对照,“我”兴致盎然地四下打量,独行于自己的冥想世界中。就在这时“我”遇见了一位没有伞的美丽姑娘,开始了胸中的暗潮涌动。在“我”鼓起勇气用雨伞护送她的那一程中,“我”将她误认作“初恋的那个少女”、“我不时在梦里,睡梦或白日梦”里看见并构想的少女,但接下来我又否认了前面所想,认为“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少女”。“我”就这样沉潜在自己的幻想中,直至雨停,姑娘与“我”告别并“旋即消失在黄昏里”。   《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是凄婉空灵的:在“女郎”飘过之后,我依旧“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开始了新一轮的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梅雨之夕》中与姑娘的相遇却更多地激发出都市人蠢动的欲望:面对雨中偶遇的姑娘,“我”有“残忍的好奇心”、有 “要求制服她的心在我身里急突地催促着”、有“血脉之急流”,当最终明确了“误认”后,“我忽然觉得很舒适,呼吸也更通畅了……在身旁由我伴送着的这个不相识的少女的形态,好似已经从我的心的樊笼中被释放了出去”。在《雨巷》中,“女郎”远去后,“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诗人对自己梦幻的“消散” 感伤而惆怅,与之相对,《梅雨之夕》中都市人幻想的“消散”极富戏剧性,“我”也因这“消散”而释然轻松。不可能旨归于情感,却能适时脱卸下欲望之累―― 这似乎是都市人能收获的最好结局。

上一篇:余音缭绕的《雨巷》诗情下一篇:山色空蒙《雨巷》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