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2)

2018-07-16张爱玲

  小说开篇不似有些作家那样隐讳含蓄,而是以一种开门见山的直白幽幽的道出了故事的引子:“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上。。。。。。”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三十年前的上海正值民国初年,作者这样写,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更是用这样一个追溯的句式为小说引进了一种地域上的距离感,一种时间上的鲜明框架感。“三十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意念,“月亮”却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历史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并提和对立。

  作者在点出时间和地点以后,紧接着用这样一句“我们也许没赶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将读者由现实的时空带到故事的时空,引领着我们一起去追溯。但至于三十年前的月亮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个问题,作者却没有明说,而是借助音乐上的一种叫做“华彩”的技巧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搁下(具体来说,作者没有用叙述写实将三十年前的月亮再现在读者眼前,而是借老少两代人对月亮的想象和回忆为月亮画了两张风格各异的素描画),给人带来一种嘎然而止的回旋余地,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而作者呢,仍然继续她的故事,她摆出了两种人对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年轻的人未曾经历过三十年前的月亮,只能够凭借想象,月亮也就成了陈旧而模糊的影子;老年人经历过,可以充分的回忆,结果当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

  作者用上面一段话概括描写了年轻人想象中的月亮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描写年轻人的月亮用了两个比喻——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比喻新颖,奇特,为年轻人的月亮烙上了一层哀伤陈旧的印记。在年轻人的心中,不仅仅是三十年前的月亮哀伤模糊,而且三十年前的时间,三十年前的地点,三十年前的主人公的生活也是那样的陈旧而哀伤。年轻人以这月亮的毫无意义的升降所显示的时间的毫无意义的流逝为理由,藉此认为一切都在变,自然,世事,生活,一切的一切。而“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年轻人对过去的不理解,是与老年人的互不理解,是隔膜和肤浅的乐观。描写老年人的月亮则采用了反讽的手法:“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事实上,三十年后的月亮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根本不存在着“大,圆,白”之说,老年人看起来的“欢愉的月亮”在年轻人眼中却是悲哀的,这里便构成了两个反讽。宇宙中的月亮是唯一的,是不可能随意变化的,月亮挂在天上,分处天涯的人,相隔古今的人,看到的是同一个天体,老年人的回忆与年轻人的想象都只是对月亮的一种假想认识。月亮并没有变形,变形了的实际上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人。“变形的人”也正是下文埋下的一个浅浅的伏笔。

上一篇:张爱玲的生活故事下一篇:张爱玲一生的传奇梗概